[世俗的成功]
朋友說:以前的同學都是資優生,現在有許多成功的、賺錢的、有影響力的,對比自己一事無成,薪水、婚姻、小孩、家庭都沒得比,總之,希望自己可以再好一點、成功一點,還有資格當大家的朋友。
世俗的成功,來自於見識和機運。
見識。
現今能見之成功,仰賴百千年來疊代出的科技,站在見識多的基礎,絕非一人之力可以造就,倘若沒有網路、電力,再聰明、再成功的人一樣得從石器時代開始,不可能在幾十年之內就做得到現今的程度。
而有見識可以少走冤枉路,或許僅需要數百年就能從零發展至一定的規模,但是一樣是從石器時代進展至農業時代來養活大量的人口之後,慢慢再走到工業時代的歷程。
做為一個人的本質,若無深刻的修持,意念和情緒並不會有如同貧富差距一樣的天差地遠,即便如何成功,一樣是要花時間吃飯睡覺,再頂級的食物也是吃飽即足,再昂貴的容器與你我家中的碗,說穿了功能並無二致,再富再貴,睡覺也只佔了擺放手腳的一兩坪空間。
薪水高低來自於產業,與成功不成功並無絕對關係,當醫生、老師、公務員並不會賺大錢,想要賺大錢的話,應當要經商投資或做生意。
想賺錢、想變得有影響力,那自然是要增長累積財富的知識,提出能說服人的見解,無非來自於見識;而良好的家庭關係,是對於他人的認識及自我的洞見,是來自於人我之間的見識。
曾經有個年輕人向楊絳表示人生的困惑,楊絳聽完笑了笑,說:「你的問題主要在於書讀太少而想得太多。」講的也就是見識,見識不足自然就會迷惘。
機運,機會與命運。
命指生命,運即經驗歷程。所謂的命運,其實是生命的經驗歷程,在有生之年的經驗和歷程,歸結出來的就是命運,因此,是在結束時才確定命運如何,並不是開始就確定命運如何。
開始就決定命運如何的論點,叫做宿命,是有過去世、陳舊之意,人有沒有宿命?可能是有的。但此生的命運如何?要在此生終結才會確立下來,關鍵是一生中經驗了什麼樣的歷程。
很多時候,世俗的成功,與你來自什麼家族?你爸爸是誰?媽媽是誰?有直接的關係,而這是宿命,不是命運。
假設一個人從小有保姆照顧,衣食無虞,有幼兒園讀,受義務教育,可以學幾項才藝,請得起家教,讀前段的大學;另一個人則可能從小就有一餐沒一餐,時常因繳不起房租而搬家和轉學,能夠讀大學是犧牲了兄弟姐妹的機會,哪一個比較有機會成功?當然,不一定。但是前者的機會大多了,而後者成功則會變成勵志的故事。
也有些人,從小就一直有出國唸書的機會和選項,或者等著接管家族事業,而有些人則是一直惦記著要趕快畢業賺錢替父母還債,或是回家裡幫忙,這二種出身的人的成功,豈會相近相似?又怎能相提並論?
不同的出生決定了不一樣的經驗歷程,所以沒有絕對的公平、沒有客觀比較的基點,保證是獨一無二的,由此來看,當然也沒有所謂的成功,可能就連世俗的成功,都是無意義的比較。
但卻可以,問問自己想靠近哪樣的生命經驗與歷程?決定自己的命運,與自己比較,透過增長見識,做出適當的抉擇,避開或承擔數次風險,把握住幾次機會,靠近嚮往的生命經驗與歷程,就離成功近矣。
所謂的世俗,並不是負面的意思,而是指一種普遍性的概念,是指在世間上的凡夫俗子們(包括我)的認知,當然這是在我個人在有限視角中的觀察和思維,絕對是主觀的見解。
事實上,在我們不知道的另一面,顯然一定也有許多沒那麼成功的、影響力微小的,只是人家沒有公開講出來,而我們也剛好看不見而已,而也確實有很多成功的人,苦多於樂,憂患實多啊!
想跟朋友說,你沒那麼好、沒那麼成功,或許我們比較容易當長久的朋友,等你太好了、太成功了,或許就高不可攀了。
而人生重要的是什麼?
怎樣算是真正的成功?
我不知道。